黑镜世界:vlog里的百样人生
一程人生,有数以万计的可能。人们用一支镜头记录自我的倾诉与表达,透过一块“黑镜”打开了百样人生的大门。在这之中可以联结这些的,便是vlog。
纪录片《四个春天》的导演陆庆屹说:“人需要去凝视自己的生活。”在短视频进一步风靡的中国,我们已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属于vlog的时代。本文试图展现的,正是这样的“vlog”式的记录方式,以及vlog时代中一块块黑镜中的百样人生。
2012年,Youtube美妆博主詹姆没想到,自己仅仅为了应付每天回答重复问题而录制的Q&A视频取得了这样的成功。她更没有想到这种被命名为vlog的短视频就此在社交网络蔓延,火遍全球。
@南南瓜瓜瓜(以下简称“南瓜”)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一名在校生,2017年下半年才接触vlog的她也没有想到,不到两年后的今天,她已经在B站拥有了20.5万的粉丝。“其实接触vlog和以前的生活也没有什么大的不一样,vlog只是记录自己生活的一种形式。”
是短视频,但也不仅仅是短视频
“为什么突然之间大家都在拍vlog?”2016年第一网红papi酱在一支讽刺短视频里为我们展示了这样的一个“迷思”。vlog到底是什么呢?
“vlog”即“video blog”,中文为“视频日志”。它最早来源于youtube,内容大多为以拍摄者为主角的个人生活记录,是具有个人特色的视频日记,时长4-10分钟为主。这种第一人称主观叙事的生活记录方式充分满足了观众们自己内心对于不同生活的向往。目前,微博话题#VLOG#阅读量累计45.7亿,讨论人数近五百万。而早在2018年1月,youtube平台上每个小时诞生的vlog作品就已经达到2000条。
(数据来源:新浪微博、百度百科)
(数据来源:百度热点)
当我们在看vlog的时候,我们在看什么?
2018年12月30日,井越(微博用户@大概是井越)发布了自己的第41条vlog。这条3分19秒的《当我们再来一次2018!》截止目前播放量已经达到了917万。几乎去年的同一时间,他的第十八条vlog《别再问我什么是2017》疯狂刷屏,他的粉丝迅速涨到62万,而现在,这个数字是189万。
(数据来源:新浪微博)
vlog是以一个vlogger为主角开始的故事,而不仅仅只是做一个单纯的记录。井越是哲学系的高材生,曾是“人人网时代”最火的几个人物之一。“拍vlog挺好的,但他是承载我喜剧的一个形式而已”、“大部分东西是需要好笑的,小部分夹杂一些诗意“。“我想传达一个信息,我不是分享生活,我只是展示。那在我展示我自己生活的时候,你可能是学不来的,我也并不是想让你学,只是想和你说点感受而已。”
vlog是一种“协议”。井越受到了王晓光(微博用户@cbvivi)的启发而开始拍摄vlog。王晓光曾是《外滩画报》的新媒体总监,在《外滩画报》2016年起正式休刊后,他便开始专注制作自己的视频频道1up和拍摄vlog,主题涵盖游戏、旅行、美食等等。王晓光认为:“vlog是一种协议,当你把一个视频冠以vlog的名义的时候,就意味着你会持续分享这样的内容,你的承诺就会反过来push你去多拍一些东西,而vlog里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当有意外突发情况下你本能的反应。”
vlog也可以是跨越时空的记录。不同于王晓光和井越,熊小默(微博用户@熊小默)却说自己是无法进入“日常vlog随拍”的心情里的。他的系列vlog“二十世纪男孩”以20世纪的音乐、建筑等事物切入,剪辑精致、内容丰富,有很高的艺术性。不同于日常主题vlog,他的vlog的更新频率很低,但仍然不失为一种特别的“记录”。
vlog也是生活闪光点集合的私人空间。南瓜认为,“vlog是有内容的,是自己的空间”。虽然与B站有签约,但是她更想从之前的“吃播”转型成为能够更加专注艺术性的vlog,做自己喜欢的视频。@大月baby(以下简称:大月)也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一名在校生vlogger。大月认为,拍摄vlog让自己有了一种“会有一种寻找闪光点的意识”,让自己对生活中的闪光点有了定义。
令大月意外的是,虽然她的vlog很多内容以校园为主,但是8.1万的粉丝中依然有42%的粉丝来自26-40岁,这些离开校园进入工作岗位的观众成为了她的重要粉丝来源。在2018年年末B站年终数据总结时,大月甚至会收到一年里观看她视频2000分钟的铁杆粉丝提供的数据截图,而这个数字约等于她所有视频总长的3倍。
(数据来源:大月提供,bilibili博主后台粉丝数据)
当我们在看vlog的时候,我们到底在看些什么?“如今的我们既缺乏安全感、却又渴望亲密关系,因此才求助于科技,以寻找一种既可以让我们处于某种人际关系中、又可以自我保护的方法。”美国作家雪莉·特克尔为我们描述了这样的“群体性孤独”。人们面对屏幕,透过网络,了解vlog里的百样人生。不知不觉中,vlog成为了专属于自己的“心灵栖息之地”。
生活的记录与重塑
过年的时候,南瓜家里的长辈喜欢把她的vlog投屏在电视上一起观看。“他们还专挑点击率高的视频看,但是关注点很奇怪:比如看我吃东西的视频就会担心我噎着,看我出去旅行的视频就会评价我的衣服搭配……”虽然长辈一起观看自己的vlog会尴尬,但是南瓜坦言,收到长辈和其他观众的反馈是她坚持拍摄vlog非常重要的动力,这会让她很有成就感。
有意或者无意,vlog都在记录着我们的美好生活。
从直播、短视频到vlog,这一切“进化”的背后,都是在快节奏、个性化服务的时代浪潮里,追逐商业化的互联网中孵化的。人们追求个性化,追求定制,追求态度,对千篇一律的东西厌倦,对不会重样的、接触不到的东西充满无限好奇。
美好生活也有着千千万万种定义。“我是一开始是在录在家或者逛公园之类的内容,但是有一次视频偶然提到了自己的学校,粉丝说很想了解同济,之后就录了一期《在同济的一天》。”大月认为,虽然vlog中有些东西自己觉得很日常、很无聊,但是其他观众就是很关注这些内容而且会有很好的反馈。“哪怕只是上课、去食堂都很有意思。”
正如米兰·昆德拉《庆祝无意义》中的主人公一样,vlogger们用“戏谑”的方式面对我们“不可推翻的”世界,拥抱最纯粹的“无意义”,而这种“无意义”就像小孩子一样纯粹。
也许几年前人们永远无法想象这样一个场景——超过100万人次观看了只有一颗鸡蛋在油锅里一动不动地被煎制7分钟的视频。王晓光的这则vlog(《平凡料理:世界上很好吃的煎鸡蛋》)却真实做到了这个荒谬的事实。类似地,井越的vlog《Meaningless001.咖啡搅拌多样性研究》也充满了“无意义”。在视频中,他用30种如披萨皮、鸟玩偶的嘴、牙刷等奇怪工具来搅拌咖啡。但这则将“无意义”写在标题里的vlog也获得了239万次的巨大播放量。
作为普通人的vlog观众,在“无意义”中体悟到最深层次的共鸣。用另外一个角度发现世界,发现自我与其他生活的可接近性,从而实现生活的“重塑”。
探寻记录的边界
vlog会有意打通现实生活与向往生活之间的联系。2018年11月,欧阳娜娜发布了自己的第九支vlog《你们掌控了我的一天》。她提前将自己的生活选择发布在了Instagram上——她穿白色还是黑色的鞋子、吃汉堡还是龙虾卷、要不要排队参观博物馆……这些都由她的粉丝投票决定。虽然内容上经过剪辑,但是这些片段并不是预先编排好的“戏剧”。
同时,vlog让现实生活与向往生活发生了碰撞,这也模糊了它们之间的界限。vlog博主@闵小其喵喵 曾经会很大方地在网络中分享自己的精致生活,直到一件事情改变了她的态度——一个陌生网友成为了她的“影子”。这位陌生网友购买了她几乎所有的同款,按她的方式布置一切,甚至连电脑桌面上音乐软件播放进度条位置都毫无差别地模仿。这一切令@闵小其喵喵 害怕,她谴责这位网友之后决定停止更新,从公众的视线中撤退。她的生活被“窃取”了。
“你们掌控了我的一天”,“你们”到底是谁呢?
其实,不同的人对于vlog记录尺度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不同于其他vlog,2019年4月11日雷波(微博用户@雷波Larry)发布的第32条vlog显得比较特别。他在这条vlog中记录下了自己外公的离世,记录了他日常生活里的无常。与此同时,这支播放了15万次的vlog也引来了众多议论。有人认为,家人逝世这种私密的事情被拍摄成vlog是一件不合时宜的事情。但是,@熊小默 认为,博主在经历丧亲之痛的时候仍然在记录,这不仅是对亲人的纪念,也是与在世亲人在一起的宝贵时刻的珍惜。
也因此,vlogger不知不觉中就会带上自己的面具,用塑造好的人设背离vlog真实的基本属性。大月认为,自己的80%都可以展示给大家,只是有一部分的自己没有被镜头捕捉进vlog,其实生活没有什么好隐藏的。但是她也向我们坦言,如果要拍摄旅行vlog,就会选好一些的居住酒店和体验项目。同时,她也认为记录生活还是不要影响到生活本身。对于一件事情,如果体验的重要性大于记录就会放弃,这是一种很正常的遗憾。相反,南瓜认为有选择地暴露自己是合适的,自己在vlog中展示的只有30%的自己。
Vlog记录的边界在哪里?《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9)》指出,“跨界”成为新媒体纪录片的年度关键词,网络综艺《奇遇人生》等的成功也向我们昭示着跨界“纪录性”视频的广阔前景。但是,在这样的跨界“纪录性”视频vlog之中,怎样把握两种“现实”的碰撞出的界限,怎么拍、拍多少,这些问题也仍然困惑着vlogger们。
科技发展,记录不止
究竟是谁在拍vlog,谁在看vlog呢?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手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5.90亿,占据了手机网民的72.2%。另外,还有数据显示,在所有认证vlog博主中普通博主占据83.0%。在2019年第一季度微博Vlog用户中,95后占比42.0%,这意味着19-24岁的大学生群体成为了微博Vlog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人有条件接触到vlog,而vlog也正在成为年轻人记录自己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
其实,拍摄vlog的门槛并不低。一支专业、精致的vlog,需要对普通人来说价格并不友好的摄影设备(包括摄像机、三脚架、麦克风及其他更多的配件)、良好的审美、复杂的剪辑以及吸引人的内容策划等等。在内容的打磨上,也更需要关注画面的协调、故事的连贯。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拍摄vlog的技术门槛变得越来越低。从纸笔到文字博客blog,再到如今的视频博客vlog。“我们算是跟着网络成长起来的,是最早的一批用户。出博客的时候写博客,出微博的时候写微博。对我们来说,分享的行为是很自然的跟着不同时代换不同的平台。”王晓光这样认为。科技博主魏布斯也感叹 :“新设备让人人都是 vlogger”。
平台方面,微博、bilibili等平台在不断适应着vlog的发布。与此同时,一闪、vue、小影等针对vlog的手机剪辑软件和分享社区的发展也在进一步降低剪辑的门槛, “随手拍,随手剪” 、“人人都可以拍vlog,人人都在拍vlog”渐渐成为了现实。